笔趣阁 > 半空烟雨文集 > 草堂千秋

草堂千秋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234.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1

    史上诸多大文豪,如屈宋贾陶、李杜苏辛等,于后世是有很大影响的,我们读书破万卷,自然而然就要与这些人结缘,或从中受益匪浅。杜甫诗云“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就在教我们读书要严谨认真,要有勤奋好学的态度和精神,才能有得而知。诗人以“转益多师是汝师”言传身教,那么,愚昧如我等,又怎么能不学习他及他的诗呢?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曾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对李太白和杜子美,可谓首倡推崇备至之功,而李杜,一是“诗仙”一是“诗圣”按照郭沫若先生的话说,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永照诗坛。既然历史曾有如此机缘,让他们二人生于同朝同代,且会逢一时,携手曾游,成就一段佳话千古,当不可分裂,不可抑扬。同为诗歌史上集大成者,太白以浪漫,子美以沉重。而后者,他的诗号称“诗史”就其诗作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是无与伦比的。唐孟棨本事诗“杜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首言杜甫诗当时已号为史,此言甚是。元稹在唐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中有“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苟以为能所不能,无可无不可,则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等赞誉,而后世文人,没有不被杜子美“沾丐”的,学杜摹杜成为必然,如韩愈、白居易、王安石、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陆游等大家。至于我等当年塾中小儿,从启蒙至初成,更是必有杜诗,必读杜诗。

    而既读杜诗,也得学杜摹杜,或者说附庸风雅。如此,我既知成都的杜甫草堂,是蜚声海内外的文学圣地,必当往谒,权当作一次文化学习之旅,也未尝不可。

    2

    我是在游毕成都武侯祠之后,才往谒杜甫草堂的,不然,便要对不住作这一次成都行,更觉对不住千古诗圣杜少陵了。

    杜甫草堂离武侯祠不远,仅几分钟的车程。草堂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杜诗“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即指。万里桥是成都老地名,在南门外,跨锦江。相传诸葛亮送费祎出使东吴时,费祎有“万里之行,始于此矣!”之语,桥因而得名。草堂当在桥西。

    在草堂北门购门票时,附赠有一份“杜甫草堂导游图”导游即可免了,不亦快哉。然而,览毕整个导游图,却发现从北门入内其实不妥,到底还是从正门或南门始入要好一些。于是从一览亭穿水槛,过诗史堂、大廨而至正门,再从正门处折回。正门外临浣花溪,浣花溪因杜甫而闻名遐迩,可如今却已不再是“清江一曲抱村流”已不能作“东行万里堪乘兴,须向山阴入小舟”想,已窄而小,时且浊了。还好,现在城区环境绿化不错,虽不复当年,再现可期。

    大门匾额书“草堂”二字,有“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联。随之进入“大廨”大廨应该是官署的意思,这只是后世人们给杜甫曾做过“左拾遗”或“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等微职的纪念,是一种象征意义,毕竟我们对诗圣景仰,表达心中一点祝愿也未尝不可。大廨里并无“办公”痕迹,唯大厅中央一尊杜甫铜像引人注目。塑像身姿羸弱、单薄,眼神忧郁、深邃,使观者亦无不凝重。透过诗人那永恒的眼神,似乎才读懂诗人心中事,似乎才读懂我以前没有读懂过的诗“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春望)、“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哀江头)、“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北征)等等,才瞬间直入肺腑,感同一二。诗人铜像手臂狭细,手指瘦长,其中右手很光滑,光亮如新,多有游者扶之照像以为留念,或云以沾其“文气”

    从大廨往里进,建筑结构成一四合院式,院内空间较大,浓荫遮蔽,其中遍植梅树,如初春时来,必当暗香浮动,疏影横斜。正中为“诗史堂”因杜甫是诗圣,他的诗称“诗史”而得名。诗史堂里也有杜甫胸像,塑像微蹙眉宇,目光深沉、冷峻。两侧楹柱,有朱德撰书的对联:“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崇敬之情,溢于言表。东西两壁,还有陈毅和郭沫若二位撰书联,多是集杜诗成之,或豪气干云,或赞誉有加。在堂内一侧,还置有李、杜泥像,系民间艺人所塑。把李白与杜甫塑在一起,也是对他们二人曾经相处一段时间的纪念,虽然他们在一起的时间并不长,后来又各自东西,但他们感情深厚,互相倾慕,仅杜甫就写有怀念李白的诗十多首,其中“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尤其透露出深深思念和崇敬之情。诗史堂左右有“诗圣著千秋”和“草堂留后世”陈列室,其中“诗圣著千秋”主要记录了杜甫青年、在长安、漫游、任左拾遗和最后漂泊蜀中的经历,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志凌云,到后来写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北征、“三吏”、“三别”等的“穷年忧黎元”特别是将安史之乱时他遭遇离乱的情景再现,非常感人。其中用杜甫“子死妻泣”的事件和唐玄宗、杨贵妃们醉生梦死的画面作对比,形成强烈的反差效果,也对游人的视觉产生冲击,突显了杜甫“穷年忧黎元”的崇高品质。而“草堂留后世”则以杜甫在成都草堂时的生活和创作经历为基础,作一次流年再现。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展览壁,我驻足其间,一次又一次的解读这首千古绝唱“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的博大情怀,岂不在此乎!广厦千万间如今倒是有的,只是天下寒士真受“大庇”而“俱欢颜”了么?

    由叶圣陶题匾的工部祠,正中神龛祀杜甫,左右配祀黄庭坚与陆游,于座前有清钱保塘撰联云:“荒江结屋公千古,异代升堂宋两贤”此时,有一群花季雨季学生,蜂拥入内,并有导游介绍其中。有两名女生,在杜甫画像刻石面前“指点江山”把“杜拾遗像”四字解读为“杜拾——遗像”笑说古人不节育,生子众多,杜甫竟然排行第“拾”我一听乐了,笑对二人说,拾遗为唐官职名也,杜甫曾经做过几天唐肃宗时的“左拾遗”相当于从八品的一个小官,——她们才明白了。可叹现代学生无知至此,实属不该。这里的杜甫画像刻石,有好几通,我以前在书上看到过其一,所刻杜甫像均气度不凡,雍容丰满,与大廨里的铜像形象全然不相同,大约以此不至于让往谒者因其悲而生悲。而配祀黄山谷与陆放翁,也有文字说明,黄山谷乃北宋人“苏门四学士”之一,早年受知于苏轼,后诗以杜甫为宗,有“夺胎换骨”、“点石成金”之论,风格奇拗、瘦硬,开创“江西诗派”于后世影响极大。他也曾流寓西蜀,访草堂,更致力于弘扬杜诗,还刻杜诗于石,并作堂置之。陆放翁也是人人尽知的南宋爱国诗人,曾官于南郑(今汉中)、成都、蜀州(今崇州)、嘉州(今乐山)等地,主张抗金,诗歌多忧国感怀、誓靖边塞之作,诗文以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名,而又一部入蜀记,更见其对蜀中的情深意切,他公余之暇,读杜诗、访杜迹,每每感怀少陵。所有这些,人们才将他们二人也塑于此,以陪祀杜甫,唤作“异代升堂”

    3

    终于见到真正意义上的杜甫草堂了,虽然它并不是原迹,只是今天仿制的产物。草堂周围依杜诗“舍南舍北皆春水”意境,在此开凿有溪流环绕,并植有楠、樟、竹、茅、芦、迎春花等。首先进入一道柴门,正合杜诗“柴门不正逐江开”句,然后里面就是一个简朴而清幽的小院落(只是如今游人众多,已并不清幽)。通往茅草屋的小径,左植松四棵,右植桃五株。这样的茅草屋我幼时在家乡见过,都是以竹笆墙、茅草顶、穿斗式结构,长三间布局。中为堂屋,置有榻,两侧皆为卧室,东头是厨房,简洁、明亮。原来杜甫的茅草屋可能比今天的要粗陋得多,毕竟这种仿制的古建筑,有现代审美观和因之而生的人工痕迹。

    杜甫祖籍京兆少陵(今陕西西安东南),生于河南巩县(今巩义),因“安史之乱”一家从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岁末抵达成都,经好友彭州刺史高适和邻居帮助,才选择在这里建草堂而居,于永泰元年(公元765年)五月携家离蜀东下荆楚,其间,在此居住了三年零九个月(在蜀中共生活了五六年时间)。关于这里是否为杜甫草堂原址,我也存有疑问。后据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杜甫草堂史话,唐昭宗天复元年(公元901年),诗人韦庄应西川节度使王建(唐亡后称帝,国号蜀,史称前蜀)之聘为西蜀奏记,翌年寻得杜甫草堂旧址“命芟夷结茅为一室,盖欲思其人而成其处”后世逐年修建和扩充的,可以确证这里为杜甫草堂原址。

    杜甫居于草堂时,作诗很多,保存至今的就有二百四十余首,常以诗酒自娱,或与高适、严武等好友诗酒唱和,或凭吊名胜古迹。然而,诗人始终心系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苦难,从诗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枯棕、登楼等,即可看到诗人这种思想情感。

    草堂管理处将此地经过精心设计和布局,在茅屋西边,依杜诗“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之意境,用原本的一个小土山,进行美化而成景点“西岭”隔竹树林,有山石与飞瀑相呼应。然而,毕竟已时隔一千二百多年,从草堂窗里不能直观真正的“西岭千秋雪”了,多少有一些遗憾。光阴飞逝,古人已矣,空嗟“万古只应留旧宅,千金无复换新诗”罢。

    4

    根据导游图,从茅屋景区再折向花径,访大雅堂。大雅堂据说原是草堂寺故址,用原来的大雄宝殿改建的。迎面有一墙磨溱壁画,以杜甫一生的生活经历为依据,将他青年、壮年到晚年的故事一一再现。大雅,即“四诗风、雅、颂”之大雅,是诗歌的正声,以此名之,乃为其内置有我国历史上十几个著名的大诗人而来,而杜诗也素有“大雅”之称。这些著名的大诗人计有屈原、陶渊明、陈子昂、李白、王维、白居易、李商隐、苏轼、黄庭坚、李清照、陆游、辛弃疾等十二人。其中,屈原像系一乌木刻成,形容清癯而沧桑,李白乃用汉白玉雕像,呈半醒半醉状,尚侧卧而举杯。其余多由铸铜塑成,大小不一,或伫或行,服饰各异。创作者抓取这十二位诗人的个性和神态,用形象的雕塑语言,凝固诗人们的千古绝唱。雕塑取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悲愤和执着,取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逸和超然,取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孤独和悲怆,取李太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凄凉和潇洒;取王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的清新和超脱;取白居易“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嗟叹,取李商隐“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的郁愤,取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取李清照“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凄苦,让人们不禁心往神驰。

    反复流连于此,不忍即去。从大雅堂经浣花祠(浣花祠是纪念杜甫之后一女丈夫浣花夫人的建筑)到茅屋景区,其间须经过“花径”那里有一影壁,影壁上用青花碎瓷镶嵌的“草堂”二大字,很多游人在此摄影留念。我在“情系草堂”馆,就看到过毛泽东的一幅照片,照片上,毛主席面向影壁,作沉思状,只留给我们一个背影。而诗人和伟人,留给我们的,又岂止一帧背影呢?

    其它的,有“唐风遗韵”有“杜诗木刻廊”等,匆匆览过。我倒是曾专注于历代杜甫诗集藏品掇英。杜甫传世的诗歌有一千四百多首,后世进行整理、订正、分类、注释和编篡,出有名目繁多的各种杜集版本,据此馆藏介绍,这里最为珍贵的有南宋淳熙刻本草堂先生杜工部诗集(二十卷残存其六),还有一部宋刻杜工部草堂诗笺也弥足珍贵,其它的有元代皇庆元年(公元1312年)勤有堂刻集千家注分类杜工部诗、至元三年(公元1337年)重刻集千家注批点杜工部诗集等多种,什么杜律、少陵诗钞、杜诗镜铨、钱注杜诗、杜臆等等,更不胜枚举。

    5

    纵观大诗人杜甫一生,可谓郁郁不得志,且滇沛流离,忧患累日。他出生于官宦之家,其远祖是西晋名将杜预,祖父杜审言也是唐则天朝时著名诗人,曾官膳部员外郎,修文馆直学士,父杜闲也做过兖州司马、奉天县令等,母亲亦系名门望族,如此,杜甫必当“奉儒守官,未坠素业”(进雕赋表)而“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奉赠韦左丞丈),始终想为唐王朝效命,不然,他何苦不学王维超然而避世?他不能!杜甫于55岁时在夔州写了一首著名的七律登高,南宋时胡应麟在诗薮中称其为“古今七言律诗之冠”:“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可谓沧桑不已。诗人回顾一生,艰难苦恨,穷困潦倒,国难家愁,齐集于笔下,全诗回旋顿挫,沉郁悲凉。然而沉郁悲凉者,非杜甫一人,历朝历代,多的不是!就是“大雅堂”中那十二人,又何尝不是如此?他们都可以用共同的词一言概之:无奈!无奈何,这些诗人们!无奈何,古今多少事!

    杜甫于大历三年岁末,在岳州感时伤怀,写下了另一千古绝唱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感情曲折真挚,发飘零孤寄之悲哀,感战事乱离之不停,一唱三叹,令人扼腕。”而我们又岂止是感叹?又岂止是扼腕?我们恨不能与之凭轩涕泗同流!

    2007年6月10日于邛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