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半空烟雨文集 > 短篇三章

短篇三章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234.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春节随想  

    今年的春节,说过去就过去了,一转眼,我们又开始进入以往熟悉的生活轨道,该干嘛还干嘛去。春节,在有些人的概念中,只不过是又一个五一或十一黄金周而已,稍微不同的是,我们是在过年。因为是过年,我们把更多的时间留给亲人或朋友,我们回家看看,我们团圆,我们相聚,我们去偿还千年承袭的情感。

    过年,一个古老而又亲切的词汇,除了回家再聚首,我们在其中还想到了什么?我们还是一如既往的渴望着吗?渴望着过年,又能带给我们什么呢?翻完一本老皇历,是意谓着辞旧迎新,还是意味着我们又年长了一岁?听人说,过年时我们喝“屠苏酒”就得从家人中最年少的人开始喝,最后才轮到最年长者,因为,小孩子盼望着长大,而年长者却希冀光阴能多留住一会儿。是的,小孩子盼望着过年,过年多热闹啊!有新衣服穿,有好东西吃,有平时难得相聚的小朋友们一起玩,有压岁钱可得,真好!至于年长者如我们,盼望着过年,也只不过是盼望着一个新的开始,总结今天算计明天罢。

    然而,过年期间走亲访友,还有没有往日的情份?记得那时候,老大初几,先不要说有那些俚俗和风情,就一年难得聚首的亲人,见面之后总是异常的亲热。特别是在农村,天不亮就起来,要走好远的路。到了,说一声辛苦,道一声拜年,礼轻仁义重。小孩子们见到三姑四婆,先是怯怯的神情,然后在得到一些小礼物如糖果糕点、一毛两毛的压岁钱等等之后,才笑逐颜开,和那里的小朋友们欢呼雀跃而去。大人们则是聊不完的龙门阵,什么今年谁谁谁怎样了,哪点又有什么对头不对头之类,家长里短的说着。看看天色不早,又是留又是拉,亲情还需泪花来感染。礼尚往来“男客走齐初七八,堂客走齐春草发”因为惦记,明年,我们还看得见几个老人苍桑的容颜?

    如今,电话一打,车子一开,亲友一相聚,即时喝酒打牌去,与平常又有何区别?何况,现代人的生活起点本身就比过去高。梁实秋“父亲说,‘我愿意在哪一天过年就在哪一天过年,何必跟着大家起哄?’”我们不起哄,但对于年该怎样过,却各有胸中丘壑。拜望那些三姑四婆们,也可也不可,或许带一两张钱去,就算了了心中夙愿。更多的时候,我们脸上戴着面具,更多的时候,我们在为“利”奔波,枉自有人为此折腾。五六天之后,年味已淡如白开水。于是有人说,现在过年也没多大意思,与平常差不多。我们不得不感叹,我们的时代变得好快!

    记得2006年9月3日参考消息刊载有阿根廷生活月刊8月号文章我们的时代(作者豪尔赫卡林),文章说“我们的时代矛盾重重。我们的房子越住越大,家庭却越来越小;我们需要学的东西越来越多,感情却越来越少;我们的话越来越多,但心中的爱却越来越少,我们学会了赚钱,却不懂得怎样生活。我们登上了月球,却不能穿过马路了解对面的邻居。快醒醒,行动起来吧!你正在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呀?!”是啊,我们正在过着什么样的生活?我们正在过着我们自己也说不清道不明的生活,随波逐流,各行其是。

    滓秽日去,清虚日来。明年的春节,我们一样要回家看看,要团聚,而我们的亲情和爱,是不是应该还多一些呢?诚愿如此,春节这种传统文化才更有价值,才更显浓烈和实在。

    2009年1月30日

    过年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北宋王安石的这首七绝诗元日,早就耳熟能详,现在的小学生大多也会背诵。元日,指阴历正月初一,即春节,也就是我们口中常说的过年,过年就意谓着辞旧迎新,家家户户“总把新桃换旧符”充满喜庆。

    王安石是北宋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彼时彼地过年的习俗与我们现在并不两样,只是我们这里难得见到写上神荼、郁垒二神名的桃符罢了,至于是否元日这一天才换新,另当别论。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五十三回专门描写过荣、宁二府过年的情景,其中“已到了腊月二十九,各色齐备,两府中都换了门神、联对、挂牌”与我们这里的习俗是相同的,当然,其“新油了桃符,焕然一新”不知怎的,我们这里倒省了,或许是本来也无。

    记得小时候,无论家景萧条与否,除夕日(或前一两天)照例由老辈子承启,备好年货,也要祭祀宗祠,吃团圆饭。一大家族人,不论千里万里,能回家的都回来了,全部聚于一堂,笑逐颜开,热闹非常。那时我还年少,常常对祭祀这种封建的东西感到厌烦,只记得是由家族里最年长者又辈份最高者来主持,至于由谁献祭、捧香,怎么拜礼,却并不讲究,重要的是要给财神爷灶王爷和祖先焚香烧纸。而吃团圆饭,却是亲情最为具体的表现,并不在意什么“屠苏酒、合欢汤、吉祥果、如意糕”只要是吃的,全拿出来,一家人其乐融融。原来我们家也不是什么名门望族,祖辈们在旧时是小资产业者,父辈们又是贫下中农出身,于是规矩并不繁琐。

    然而,我们却如同所有的小孩子一样,渴望着过年。过年,就意谓着我们能吃到好吃的,过年,就意谓着我们可以和其他小孩子一起玩玩爆竹,更重要的是,过年,就意谓着我们又有新衣服穿了。从每年的腊月初几,就开始计算着日子。照大人们的安排,先得打扫清洁,即“打扬尘”用竹叶绑

    成的大扫帚,将屋里屋外通打扫一遍,然后整理一新,备好年货,及至除夕。大年初一是不能够做事的,当天连地也不能扫,更不要说洗衣裳了,这些事都要在年前做完。新衣服虽然是迫不及待的想穿,却要等到过年才能穿的。而除夕吃过团圆饭罢,还要守岁。守岁要守到晚上十二点过,对于我们小孩子来说,确如梁实秋先生说的“是一种煎熬”因为,有时我们可能并守不到好多“压岁钱”所以,记忆中要“叩头如捣蒜”换得压岁钱的事也就没有发生过。

    过年热闹之处,还有除夕夜此起彼伏的爆竹声“一岁除”罢,新年伊始了。这几年,家家户户经济宽裕,年前不只齐备各色年货、门神、联对,还有七彩喜灯,除夕夜不光只有爆竹,烟花业已时兴,更是一年赛过一年,一家赛过一家。至于守岁,如果不是央视春晚的吸引,也不必要了。初一早晨,那时三四点钟即起床去挑“寅水”而挑“寅水”到底有何好处,我并不清楚,只知随大流罢,这些年早已废除。就连早点吃汤圆,也不一定完全照例,汤圆哪天不可以吃?甚至于年前祭宗祠、吃团圆饭也已经改良,一家人或约上亲朋好友提前到某酒楼、餐厅订一桌酒席,不是还“打挤”么?唯一不变的,道是“恭喜发财,红包拿来”时尚。

    2009年1月28日

    话说吃刨汤  

    父亲打来电话,叫我们回家吃“刨汤”我一听乐了,嘿,家里又杀年猪了。

    父亲每年都要在冬腊月间杀一头猪,然后做成腊肉,这样,过年时一家人团聚才“有头有尾”猪是他自己养的,一般养两头,出一头赚本,杀一头过年,从土地下放户到现在,从未间断,惹得村里好多已经没有养猪的人家羡慕不已。

    去前年,家里杀猪时,我都在家里,正好吃“刨汤”村里的杀猪匠很多,父亲一如既往还是叫的老田师傅。老田师傅很有一些板眼,先让我们准备好一张“杀台”——用石头和石板搭建而成,略微向一方倾斜,好放血呢。然后几个人开始帮忙摁住大猪,我还提过猪尾巴的,不过,得小心它的后腿踢着人。老田师傅看准时机,手中的刀径向大猪的颈窝捅去,而旁观者业已戏呼“捅屁股!”须知“杀猪杀屁股,各是各的刀法。”——大猪临死时的凄惨叫声,不过几分钟而已,却是让人不寒而栗。这时,锅内早烧开了一大锅滚水,老田师傅安排我们进行“烫毛”的工序。以前杀猪时,记得还须充气,不过,经过本地改良,以无多此一举的必要了。霎时,一条白白净净的猪身已在面前,人们将它悬于屋檐,清理干净,即开始评头论足:“啊,怕有三百斤。”“没得,活的才恁个重。”“好肥的膘!”而老田师傅手中的刀,已经熟谙地对它进行剖腹、肢解了,绝对的游刃有余。

    农村人所谓的吃“刨汤”不过是把一块猪肋肉拿去一煮,另外弄点猪血、猪肝和精肉等等,让我父亲到厨房自行安排罢了。早些年,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养猪,但平时经济都很拮据,少于吃荤,于是,先杀猪的人家,须请近邻和亲朋好友都来吃刨汤,热热闹闹,欢欢喜喜,吃得揩嘴抹油的才罢,一般到头来一头猪的内脏须留不下多少了。之后,挨家挨户的逐个来,大家在一起,图个亲热。

    也许是农村变革太快,如今,杀年猪的少之又少了。究其原因,多半都是认为养猪作副业划不来,白费劳力不说,还亏本,就不养了。于是乎,杀年猪来过年的,都是像我父亲一样的老实不开窍的老农民。于是乎,近邻或亲朋故旧间互吃刨汤的事也渐渐不流行起来,最多是叫上家人,回来喜庆一番而已。冬腊月间,只见得少有的几家人在自己杀年猪熏腊肉。不过,这也难不住人们,经济宽裕的,就买回来猪肉,自己一家人随时都可以吃刨汤、做腊肉。

    前些天,我的一个好朋友,他也打电话叫我到他们家里吃刨汤。我一去,才知他家里根本就没有养猪,只是花钱去市场上买了一头肥猪回来,专门杀起来请他的领导、朋友或业务往来的主顾来图个闹热。最后,也不考虑做不做腊肉,让那些朋友们每人分一杯羹,各自拿一两块肉回家,皆大欢喜。我暗自思量,这也许是一个不错的主意,以吃刨汤为名,交流交流上下属和朋友之间的感情,又无需花太多的经济上高档餐厅,实惠。

    2008年12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