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半空烟雨文集 > 成都武侯祠

成都武侯祠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234.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1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好不容易择了一个时间,才去成都武侯祠访古。成都武侯祠号称“三国圣地”是全国保存最好的纪念三国文化的地方。保存得好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蜀都地偏中原,得天独厚,且“诸葛大名垂宇宙”和“三国正统”的儒家思想,所有这些,皆不可或缺。

    60元一张的门票,不能说便宜。门额上书“汉昭烈庙”四大字,一眼就望穿这原不是真正的武侯祠,它是纪念三国蜀汉先主刘备的原庙,只是后来被好事者迁入武侯祠而与刘备“君臣合祀”的。我想,地下有知的刘先主肯定是不乐意的,诸葛亮也未必敢作此想。想想也真是的,明明是刘备原庙,怎么就叫成武侯祠了呢?比较流行的说法就是“门额大书昭烈,官府申序;蜀人皆道武侯,民间重情”这个“情”也恁大了,以至于人人皆知诸葛而忘刘氏了。

    2

    从小就熟读三国演义,又看过数遍电视连续剧,对于其中之“刘关张、赵马黄”或“既生瑜,何生亮”、“三顾两表”、“七擒六出”等等三国故事早就耳熟能详,特别之于“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或“生子当如孙仲谋”更是崇敬有加,此次“三国圣地”行,喜以蜀汉、武侯重也。进入武侯祠,首当其冲的应该就是“汉昭烈庙”大门与二门之间,左右均有镌碑石刻,东侧为唐碑,此碑据示云非常珍贵,号“三绝碑”系唐名相裴度作“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文,时著名书法家柳公绰(其弟乃柳公权)书,其上刻“镌字人鲁建”而鲁某人名不见经传(至少我不知道),但肯定当是一著名镌刻师,而评定正是从文、书、刻整个方面的,所以人称“三绝碑”与唐碑相对应的西侧,是明碑,那里有一碑亭,碑身下有一似石龟不是石龟的东西为碑座(后来知道它是“龙生九子”之一的‘霸下’),碑文一时半会儿读也读不远,有些字还认不得,何必读它?不如另寻它处。“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里花草繁荣、绿树成荫,初夏时节亦春色映阶,然而黄鹂未必是“空好音”的,现在这里热闹至极,有这么多的游人来谒,已不复杜工部当年。但见祠堂巍然,历史氛围厚重,重植的柏树,亦显森森。昭烈庙二门匾书“明良千古”四字,明,指明君刘备,良,指良弼武侯,有联云“合祖孙父子兄弟君臣辅翼在人纲百代存亡争正统,历齐楚幽燕越吴秦蜀艰难留庙祀一堂上下共千秋。”直点君臣合祀的主题。

    昭烈殿之“业绍高光”匾下,人们莫不仰视。待见到刘备塑像,不由心中已自默念: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想当年,孤穷刘皇叔,辗转寄人于篱下,终究靠着他的知人待士、高祖遗风而“信大义于天下”直至三分一脉。想当初如许汜之流“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毕竟有其过人之处,有英雄之仪,有英雄之志。昭烈殿两侧是关羽殿和张飞殿,祀关、张二人。关、张皆为蜀汉重要人物“皆万人敌”是史上猛将的代名词,忠至义绝。尤其是关公,义薄云天,但从某一角度讲,蜀汉之弱小与他“刚愎自用、好大喜功”而破坏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战略目标乃至“败走麦城”失荆州,先主又因之兴兵伐吴、遗恨猇亭、使蜀汉大伤元气有关,然在历史长河里,关公却备受尊崇,称“武圣”连其塑像也作帝王装扮(不过与其它塑像一样,皆是戏剧舞台形象),令人遐思。张飞殿里,悬“诚贯金石”匾,但见其塑像面目漆黑,豹眼环睁。导游小姐一句“其实张飞并不是如此黑脸,他的女儿还嫁给刘禅做皇后”引得游人大笑不已。黑脸固不是也,但其黑正是猛将身份,不过形象罢了。还记得看过成都电视台由著名文化人魏明伦老师主持的城市行动节目,嘉宾流沙河先生就说到台湾的余光中先生来访,由他作陪,其中有征询张飞字“益德”还是应为“翼德”一事。张益德见于陈寿三国志,而张翼德见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究竟孰是孰非,并不重要,只是想,古人的字,皆从名来,而“翼”正合于“飞”怎么陈寿却作“益德”呢?

    昭烈殿前,按汉制,置左文右武祭祀廊,塑庞统、蒋琬、费祎、董和董允父子、马良、邓芝、秦宓等文臣和赵云、马超、黄忠、傅肜傅佥父子、马忠、姜维、王平等武将像,共28尊,在其他地方少见,塑某一代历史人物之众,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导游小姐语)。导游小姐精熟于三国史,凭记忆向游人解说,于是我偶尔诘问“怎不见法正和魏延像”?法正字孝直,弃刘璋而从备“诸葛亮为股肱,法正为谋主”为刘备入蜀是立了大功的,后来在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时,先主亦“善其策”且其死后“为之流涕累日”而在刘备伐吴败军于猇亭后,诸葛亮还叹曰“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东征)”可见,法正在刘备集团的重要性。史书上并不见其对刘备有二心,只是有人说他是一个“小人”可能属实,就过不了历代儒家政审关。当然,魏延也是如此。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说魏延长得有“反骨”早晚要造反,纯粹是给诸葛亮抹黑,也对历史不负责。魏延是刘备爱将,其地位仅在关、张、马、黄之下,与赵云平,甚至略高于赵云,更受刘备重用。虽然由他提出的在史上就很有争议很有名的“子午谷奇谋”于今并说不通,或者说还待争议,诸葛亮当时可用亦不可用,是无妨的,这不是他受到诸葛亮猜忌和遭排挤的理由。真正的理由呢,愚认为,他的性情与关羽暗合!关羽如何?“刚愎自用、好大喜功”!真如此,那可并不是诸葛亮能够控制得了的,至少头大!然而,魏延虽无反心,然而,就这样诸葛亮也不能相容,这才让他和杨仪两个牛打死马,马打死牛。魏延没在武侯祠中塑像之列,也是如法正一样,过不了儒家关。导游小姐最后就一语模棱两可的“也许他们不是蜀汉纯臣”了结。武将廊塑像中第一的赵云,一直以来,我都以为他是刘备的“五虎上将”之一,其实不然,史上并无“五虎上将”之说。赵云并不受刘备重用,原因怕是和易中天教授说的一样,他与先主“政治路线”不合,何也?易中天教授举例王夫之读通鉴论,读通鉴论说刘备早年兴复汉室之志“乃分荆得益而忘之矣”又云“先主之志见矣,乘时以自王而已”可赵云是一个有政治理想的将军,他是偏向于诸葛亮的,认同诸葛亮“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这就不免令我等叹息“一身都是胆”的子龙将军了。

    在文臣武将廊各尽头,有镶嵌于壁的诸葛亮前、后出师表,系南宋名将岳飞书。导游讲得很精细,据称“飞过南阳,谒武侯祠,因遇雨,就在祠内寄宿,不得眠,秉烛细读壁间诸葛亮出师表,感他力主抗金而遭掣肘的处境,不觉泪如雨下,乃挥涕书此,以舒胸中抑郁”此镌碑确切引人注目,但见其字体又行又草的,流畅、大气,如一气呵成,先工后草,也是他书写时内心激动的表露。我们依导游指点,在里面找寻有多少个“帝”字,若不是将原文熟读于心的,哪里辩识得全?“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文于少时在学堂曾经死记硬背过的,如今还有一点印象,但当初全然不知其“出师”北伐可还是不可,仅喜其文言之美罢了,哪里还想得到如今某人提出的“用魏华歆止战疏代替出师表作中学语文教材”的思想高度来?我等愚昧,由此可见。还记得曾经看过有关撰文,说此书不一定是岳飞手迹,但还据前魏明伦老师主持的城市行动节目,其中提到余光中说“看那一个‘还’字可知,倒象是岳武穆真迹”仔细观察,找到“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还”字,和岳武穆书著名的“还我河山”的“还”字,倒如出一辙,不免信之。至于诸葛亮的后出师表,是否为他人伪托,姑不论。

    3

    真正意义上的武侯祠,在昭烈殿后面,名静远堂。首先一过厅,就看到其匾联之多!一“武侯祠”匾下,即郭沫若作书的对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还有一匾书“万古云霄一羽毛”系徐悲鸿手笔,但不管若何,匾联大多系杜工部诗中成句集结而成,如“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等等。诸葛亮像在静远堂中塑置,而于静远堂大门,有一幅对联曰“攻心联”据称是全国最著名的治世名联,倒是引我驻足并暗记于心。其联云“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作者属名赵藩,导游介绍,赵藩乃清两广总督岑春煊的老师,此联作于岑春煊督四川时,为赵对岑的“劝谏”而攻心者,非攻岑一人之心也,实攻同志治世之心。“攻心联”也对诸葛作了一定的评说,即指其“宽严皆误”是耶?非耶?

    诸葛亮在蜀汉“自任以天下之重如此,是知其不可而为之欤”又“出师未捷身先死”不能不说是他乃自以后所有的英雄人物之悲哀!治蜀,刘邦、刘璋以宽,而武侯独以严。然刘邦成事刘璋废,武侯之后,短短数十年亦败,虽然他“历行法治,政治清明”蜀中也“吏不容奸,人怀自历;道不拾遗,强不侵弱”而风化肃然,这些确实值得世人深思。愚以为,诸葛亮后蜀汉之迅速失败是他们从根本上未熟谙或者是无法改变封建社会传承下来的官僚或士族阶级之统治形势使然,还有,与蜀中人受李冰父子治水之恩,成天府之国,不愁于饥而厌战厌“掠”不厌谁治有关。诸葛亮严以治蜀,与曹操治魏略同,采用法家手段,然而地方豪强或士族们就多有不满,并常有叛乱,如之奈何?要么打击,或杀,如诸葛之废廖立、来敏,曹操之杀孔融、崔琰,要么利用,如吴孙权之用顾雍、陆逊,当然,我这些多是听了易中天教授一家之言,其实,诸葛亮也并不是想不到这些,只是没有更好的办法,因为,自从吴蜀“猇亭之战”后,从根本上蜀汉国力已经大打折扣了,与诸葛亮的“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众以向宛、洛,将军(刘备)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而迅速问鼎中原之战略构想相去甚远了,这才有“自任以天下之重如此,是知其不可而为之欤”之叹。如此,这又追述到关羽败走麦城之际了。诸葛亮为何不阻止关羽拒吴伐魏?他可是要求联吴伐魏的呀?说明诸葛亮无能为力也。关羽者谁?刘备集团最早的核心人物!以其“刚愎自用、好大喜功”的特点,诸葛亮在刘备心目中的地位在关羽之下也未可知,或者说关羽视己为刘备一人之下,与诸葛同坐也可。于是才有诸葛亮入蜀时拿那块“橡皮图章”来告诫关羽的话(见三国演义),才有后来关羽听说马超来降时诸葛亮给他戴高帽子的话。而他,也乐得在庞统、法正之后做做后勤工作,怕也只是非常之举。如果不是因为刘备想到他死后益州内部的重重矛盾,且关、张、庞统、法正已故,刘备也未必心甘情愿于永安托孤于诸葛!即使托孤,都还是心怀鬼胎,或以李严副之,掣肘于右,或云“君才十倍于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是什么话!以诸葛亮这种“事必躬亲”的人论之,作相才可也,然不是帝王之才,他是不可能“取之”的,他有自知之明,所以,他们这一对“千古明良”未必说得通,至少有一个不“明”有一点不“明”哪里还说是“如鱼得水”?一个道理,刘备在时,能“贤亮而不尽亮”的,非止孙权、曹操。“三国人以谲诈相尚”如此(清康熙帝语),但历史的舞台,终归是给了诸葛亮的,只是他时运不济,才“长使英雄泪满襟”

    端详于诸葛亮塑像,看到诸葛亮之“兰花指”尤为暗笑。笑笑即可,然辛弃疾“不见古人吾不恨,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的话,在这里,我是万万不敢作此想的。默默地注视良久,随众人而观。静远堂的脊梁,系硕大一方乌木制成,据称于1672年修整武侯祠时用上的(我这里不能确指)。听导游小姐言“家有黄金万两,不如乌木一方”可见乌木之贵重。乌木脊梁上刻有“宁静致远、淡泊明志”八个大字,这也是武侯祠名“静远堂”的由来。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言:“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是对其子的要求,典出淮南子主术,然而,诸葛亮年54岁死时,其子诸葛瞻才8岁!而诸葛瞻与诸葛尚父子为蜀捐躯时,瞻37岁,尚20岁,确切可惜可叹。于是,人们于静远堂中同置他们诸葛一家祖孙三代塑像,岁时以祀。胡惟尚飨,诸葛!

    4

    成都武侯祠中历史最久远的,应该是刘备墓,即“惠陵”也称“汉昭烈陵”陵前有神道,几组石麒麟而已。据导游言,惠陵乃诸葛亮选址和监造,以葬昭烈帝,其中同时入葬刘禅母甘皇后(由南郡迁来),再入葬后死22年的穆皇后,三人共墓。现在的刘备墓,呈圆形,周围彻有砖,为清代重彻,上植树木,杂然相缀。汉昭烈陵门首,也有一联非常有趣味,云“一抔土尚巍然,问他铜雀荒台,何处寻漳河疑冢;三足鼎今安在?剩此石麟古道,令人想汉代官仪。”意为讽刺曹阿瞒的,说“我”刘备的墓还巍然而立,你曹某人的漳河疑冢,哪里还找得到?三国无存,国家一统,只剩这个陵墓旁的神道石麒麟,徒令人想起汉代威仪罢了。刘备墓不大,相反还小,要么是蜀国财力困窘可见一斑,要么还是怕被人盗,你想,曹操都怕人盗墓嘛,不然,何必做“疑冢”?此墓只是也不知真伪,而导游小姐倒说真实可信,还说其它地方发现的刘备墓,最后皆是被否定了的。我缓缓地围绕刘备墓走了大半圈,折回,再次发出一句“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的轻叹,忽儿,听到游人中一老者念叨“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之声,随后,悄然离开。

    在三国文化展示中心,我还饶有兴致的研究了一番“木牛流马”和“诸葛锁”其中“诸葛锁”倒是费尽心机而不得窍,还是一个过路的工作人员帮帮忙,才解除心中迷惑,原来简单。然而,舍不得即去,向继续走过来的游者炫耀一二,看看他们既佩且惑的目光,如此乐不可支。或者用手摸摸仿制的诸葛亮轮椅,或者进入仿蜀道剑阁天险加上音响效果而成的军事古栈道,如身临其境,反复一二。

    如“广益堂”、“三义庙”、“听鹂馆”、“结义楼”、“刘湘墓”诸名目,皆流连少许,最后,随大流而出武侯祠,访“锦里”“锦里”号称西蜀第一街,于秦汉始,唐、宋时蜀锦已经名满天下,为成都冠名“锦官城”之由,今略恢复一斑,古色古香。听说成都名小吃,亦多汇聚于此,非常一流,不可不去。半空烟雨记。

    2007年6月5日于邛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