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帝后 > 第一章 福祸

第一章 福祸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234.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我将思绪堪堪收回,目光停留在云岫执梳子的手上,看着梳齿将我一头青丝理得齐整平滑。淡淡的茉莉香,似乎要极力抚平脑海里那略显突兀的记忆。他是大魏皇太子元澈,如是而已。

    “有兄长的消息吗?”我一如往常地问着。

    云岫摇了摇头。

    魏帝拿下吴国虽然出乎意料的顺利,但也并不意味着没有与他抗争之人。吴国归降前,兄长陆归不顾众人劝阻,毅然领了三千亲卫出了云岚关,将北面魏国的援军扫荡个一干二净。然而当建邺被魏军主力包围时,兄长却陷入了百越国蛮兵的围剿之中,至今毫无音信。

    百越国,确切的说,我们称之为百越,因为它是由闽越、骆越、损子、产里等诸多部族聚集的南蛮之地,如今由闽越统领,它破碎到不能称之为国。原本是阴沟里的老鼠,翻不起大浪,而现在我却必须时时担心兄长会被这只老鼠咬死。

    如今已经时隔两年,父皇不再是吴国的一国之君,而是魏国的靖国公,住在长安的国公府里。而我也并非建邺公主,不过是空留着昔日的高傲。

    有些棱角,岁月永远也打磨不掉,我与兄长皆是如此。

    一如往常,至正堂向父母请安,用饭。长安冬日的天空一如一汪蓝色的堇青石,然而打破这静好的却是朝廷的使者。

    先来报的是门房的人,只说外面来了宫里的人传话,降旨的人随后就到,请国公府阖府上下务必朝服候旨。

    父亲的脸色不大好看。自被招降后,父亲虽被封了靖国公,却无实权,一直深居简出。如今,唯有姑母在宫中,身居左昭仪之位,虽然位分仅次于皇后,但是平日为得避嫌,甚少来往。

    吴国从祖父时起,连年雪灾,早已民不聊生,父皇兢兢业业一辈子,也只是为了保住吴国百十万百姓。而魏国幅员辽阔,当时,魏太祖刚平定北方,正是要收拾南方十国的时候。父皇与皇叔商议,决定将姑母送去魏国和亲,而姑母终不负众望,被指给魏太子。魏太子登基之后,吴国的归依也变得顺理成章。

    然而宫闱之事一向变幻莫测,且不说姑母在宫中势孤,父亲这些年也不过是抱着守拙二字,生怕一个风吹草动就动了满门性命。还记得上月初一议政朝会之时,尚书令薛琬提出《魏削藩策》,魏帝不过平白问父亲一句“较西汉晁错之《削藩策》,陆公意为孰更胜一筹”,父亲硬是惧得脸色煞白,只言“不知”,好在魏帝并不计较,只一笑作罢。

    说话间,几个僮仆开始忙着在外仪门处用木桶洒水,又设备香案。父亲携了全家跪候,直至晌午,降旨的常侍和后继的一队内监才至门前。此时街上已围了不少人,皆是稀罕这门可罗雀的靖国公府,今儿个承的是恩典还是降罪。

    只听常侍朗声宣旨道:“皇帝诏曰:近世以来,时运迁革,前代亲族,莫不诛绝。历数有归,实维天命;兴亡之效,岂伊人力。前吴王陆等子孙,并付所司,量才选用。”

    我这一听,方如释重负。按照诏书里的意思,陆家的人是要被启用了,只是这一宗好事来的毫无征兆,让人说不出由头。

    常侍宣旨毕,便向父亲笑着和袖拜道:“恭贺国公双喜临门。”

    “双喜?”父亲不解,“烦请常侍赐教。”

    那常侍眼角堆笑满满,不紧不慢道:“乃是内宫之事。”说罢便引来一位衣着不凡的妇人,“这位是内司公孙氏,宫内之事待她与国公细说。在下还有要务,少陪了。”

    我且立在母亲身后,端详了公孙氏许久,她约摸三十多岁的年纪,嘴角含着笑,一身芭蕉绿弹墨的收肩窄袄,头上略点珠翠。谁不知道内司乃是后宫第一女官,位视尚书,掌后宫事。怎么想也应该是大辈分的人了,却不料竟这般年轻。

    我只觉这位公孙氏面善,甚是可亲。倏尔,她的目光亦落在我的身上,微微颔首而笑。她这一瞥倒弄的我不好意思起来,便匆忙回了礼。

    父亲命人置钱好生送了常侍,又忙将公孙氏引致正堂。

    待落座之后,公孙氏才缓缓道:“今日来,确有一桩大喜之事。七日前,左昭仪于宣明殿内手铸金人,一举告成,陛下于昨日下旨,允以册封为皇后。”她说的时候半是叹然,半是欣慰。

    我曾听母亲说过,大魏封后自比别国不同,需要嫔妃在满朝文武、皇亲国戚面前亲手铸就一金人,成,则立,不成,则永不得立。铸就金人步骤繁琐,先帝身边曾有几位有头脸的夫人都曾亲历手铸金人,然而成功的不过一位而已,可想姑母此后位有多么来之不易。

    无论是朝堂还是宫内之事,陆家向来是不闻不问的。不过是亡国降臣,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只守着自己的平安便是了。然而这件天大的喜事从天而降,似乎要把这鸦默雀静的国公府掀翻了一般。

    公孙氏继续道:“因怕有人对昭仪不利,故而陛下将此事压了下来,铸就金人的仪式,也只请内宫人匆匆办了。国公不知此事,也属情理之中。恩泽诏不日便下,一切仪式如制照办,再往后便是册封大典。”

    我斜签坐在下首的椅子上,手中绞着月白色的丝帕子,听着她说起宫内姑姑的事情。从公孙氏的言辞中,我似乎能捕捉到一丝魏帝对姑母的宠爱之至的意味。帝后,那是离皇帝身边最近的位置了吧。冬日和煦的日光透过明曦的窗纸,将我这些不经世事的思绪笼罩在一片模糊的光晕内。

    果然如公孙氏所说,下午封赏的旨意接二连三地下来。离册封大典的日子愈来愈近,魏帝降旨允许姑母家中女眷于大典前一日入宫探望。宫里也来了人,说明更衣燕坐,受礼息退之事,又写了仪注于府上,好不忙活。以往不常走动的亲戚,也都变得常来常往起来,一时间国公府如日中天,恰似这大好晴光。

    热闹日子过的尤其之快,尽管平日我只看些闲书打发时光,偶尔见几门子客人亲戚。但到了入宫探视的前一天,心中究竟不安。正默记着繁琐的礼仪规矩,却看见云岫笑着打了帘子,一头钻进了屋里。

    我放下手中仪注,笑着道:“究竟什么事这么开心。”

    云岫福了福,回话道:“自然是好事,顾府的陵姐儿来了。”

    我方一听,心中大喜。母亲出身于吴地四大家之一的顾家,顾陵乃是母亲的胞弟顾冲的长女,算是我的表姐,自小便与我们玩在一处。吴国归顺后,陆家原来的几门亲戚和旧臣皆是怕被别人抓了由头,毁了前程,因此甚少来往。然而顾家却尤为不同,虽然舅舅如今已是尚书仆射,算是个重臣,却也时常来差人问候。

    这或许有母亲这一曾关系在里面,但是两家平日淡然之至的书信,却藏着半分周全,半分情谊。

    因着以前不便来往,我与顾陵也有三年未见。如今姐妹团聚,自然欣喜万分。

    云岫才撂下话,人已至眼前。顾陵姐姐已比从前高了不少,光亮如绸的长发以一支茉莉和田玉簪挽起,身着天水碧的广袖深衣,并不似其他登门亲戚们那般衣着华贵,倒像是自家姐妹串门子的打扮。

    她见了我只淡然一抹笑意,眉间却是感慨,道:“常听爹爹说起你们这的苦处,如今也过来了,总算是守得云开见月明。”

    我一边拉着她让里面坐,一边道:“姐妹多年,如今不说些高兴的,反倒讲究起这些虚文了。妹妹我可是得知,舅舅为姐姐说了一门好亲事。”这几日,长安街头巷尾的风闻并非没有传进这国公府里。顾陵表姐要嫁给三皇子淄川王那是众人皆知的事情。

    她清爽一笑,目中尽是感慰:“事情还未定,虽然是淄川王亲自上门提的亲,但是他的母妃姜昭仪是皇帝的宠妃,且门楣甚高,爹爹不过是个尚书仆射,左右我只能做个良娣罢了。这些日子,淄川王回朝觐见,明日便要去宫里面提这件事,我这心里终究不踏实。”

    “这些倒还容易。”我宽慰道,“既然是淄川王亲自提的亲,恐怕也是极看重你的。就算姜昭仪只让你做个良娣,到时候你与他一同回封地,扶正也是迟早的事。”

    顾陵听我如此说,也渐渐安心下来。我俩又沥沥叙了许久,直到两家子一起用过晚膳,方才辞别。(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