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4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临渊行沧元图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234.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从写景转下,是这样几句“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无和有,是一句对偶。无尘杂,就是说没有尘俗杂事;虚室,就是静室。

    很明显,这个“尘杂”是在cue他自己做官的时候。既然做官肯定有很多杂事吧,还有讨厌的应酬,看着就不爽的上司如今可算是都摆脱了,在虚静的居所里生活得很悠闲,而且是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

    所以最后他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樊笼”,恰好照应了开头的“尘网”,都是指世俗官场,“自然”,既是指自然环境,又是指顺应本性真、无所扭曲的天性。

    樊笼与自然,既是官场和田园的对比,也是现实与理想的冲突,他挣脱了樊笼,就代表逃离了官场,超脱了现实。

    为什么他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因为“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完美闭环。读到这里,我们不禁也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他终于做回自己了。

    楚棠的声音欢快,水镜下的陶渊明却忽然垂眸,染上沟壑的脸上神情莫测。

    颜延之以为他是想到了当年出仕的旧事心情不乐,当即出言宽慰道“前事已矣,兄长如今困顿,但如水镜所说,到底做回自己,志节犹存,不像小弟”

    他欲言又止,陶渊明也知道他心中苦闷,劝慰道“延之,我素来欣赏你的才华,也知你正直真诚,屈身伪朝,实非本愿。但延之,如今邦无道,时局浑浊,官场险恶,你一定要听我一劝,韬光养晦,保全自身,否则将祸及性命,身名俱灭。”

    自东汉党锢之祸以来,文人卷入政治风云,死者不计其数,刘裕变节夺权,尤其是好相与的他真的不希望好友卷入其中,落得个满目苍凉的下场。

    颜延之看着他满脸严肃的样子,郑重地点点头“兄长所言,延之一定谨记。”

    他在心里轻叹,兄长虽然归隐,但依然洞达事实,自己此次被外放始安,又何尝不是有性命之危兄长此番言辞恳切相劝,便是一片拳拳爱惜之心,此中情谊如何不令人感动

    他在心里下定决心,此去始安,一定谨言慎行,远离纷争。

    唐朝。

    王绩饮尽杯中酒,低声道“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陶公以退隐保留本真,自是第一流人物。”

    王维也起了些遐思“我虽对陶潜愧于家中妇子一事不敢苟同,但他归田守拙,不与世同,桃源之想更是令人神往啊”

    刘氏笑了“相公也想要归隐么”

    王维笑着摇摇头“如今四海升平河清海晏,正是大展宏图之时,退隐岂是君子所为我是想以后致仕,也寻一处田园山泽,以近自然,养足天性。”

    届时兼济之志已成,携妻归隐,岂非乐事

    成都,杜甫草堂。

    杜甫在院中独坐,日前他在友人的帮助下结庐浣花溪边,免于颠沛之苦,蜀中天府,自有安乐,聊慰他漂泊之怀,他此时的境地,倒也有些“归园田居”的意思了。

    此时,听罢水镜中的话,他没有立即言语,隔了一会儿,这才轻轻叹道“所谓做回自己,也不只在一个拙字。”

    晋宋易代,陶渊明身处其中,焉能没有感怀

    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知识点。在这首诗中,陶渊明的性格可用一个“拙”字概括,“拙”是他的天性,借诗歌的开头几句点出,其后他也选择了“守拙”,即归隐田园。

    注意羁鸟、池鱼、尘网、樊笼几句,都用到了比喻的手法,而中、后几句写景,纯用白描,动静、远近结合,理解性默写可能考到,而写法的考点则是放在诗歌鉴赏里面,大家要灵活运用。

    不知道第几次提到考点了,李世民终于将心中的疑问说出口“这后辈说的考试,和我们的科考是一般么”

    贞观君臣这几日一直在商讨科考事宜,房玄龄也注意到这一点,回话道

    “考试者,选拔人才之用,这一点倒是不必见疑,只是臣原本以为后世是考察作诗,可听水镜说法,似乎考的是解诗,解诗与从政能力有何相关”

    他们的陛下文采不错,他们这一干文臣自然也有解诗的能力,但解诗对从政来说,并不是一个必须啊君不见以诗从政都是周代的故事了,秦以降所用渐少,后世怎会如此重视,专门考察

    对诗意有一个基本了解之后,我们还需要考虑一个问题,课文将它与曹操的短歌行编在一起,曹操进去,渊明避世,曹操以天下为任,哪怕“老骥伏枥”,亦是“志在千里”,陶渊明却选择归隐田园,该怎样看待他的归隐呢

    颜延之从郁悒中回过神来,听到这话只觉莫名其妙,高声道“兄长归隐自是高义之举”

    当然他说得在大声楚棠也听不见,她继续cue流程

    所谓“端居耻圣明”,换句话说,陶渊明选择归隐的行为是不是反映了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

    “荒唐陶潜是义士,这问题是折辱”

    王绩坐不住了,他归隐田园便是效仿陶渊明,若陶渊明是消极避世,他是什么

    王维也摇摇头“虽然不是很认同的他的行为,但陶潜品性自是无可置疑,楚姑娘怎会有此一问”

    苏轼难得没有笑“先生高士,岂可用消极一词来评判,曹孟德纵有天下归心之志,然而失节于汉,怎么及得上陶公高义”

    很明显,苏轼破防了。偶像的人格都被侮辱了,这绝对不能忍。他无师自通开启拉踩大法,连带着对前面提到的曹操都没有好脸色。

    未央宫。

    刘彻一脸淡定地开始看戏,很明显后世之人对这个陶渊明非常推崇,那么有此一问不过是寻个由头为后面张本,这种话术他当皇帝都用烂了,欲扬先抑,欲抑先扬,都是套路。

    董仲舒学习儒家经典,又担任授业之师,倒是对这个问法报以会心一笑,夫子有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循循善诱,方是为师之道。

    只能说,这波还是众位诗人代入感太强了,以至于被情感蒙蔽双眼,倒不及其他局外人清醒。

    我们知道,评价一个人要有综合视角。关于陶渊明,我们很容易给他打上一个隐士的标签,这样当然方便,尤其是在应试教育之下。

    但“打标签”意味着陷入定势,如无意外不会再特意去了解,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虽然学过不少陶渊明的诗,但他对我们来说仍然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曹操对这个“综合视角”的提法十分欣赏“以点观人,其人不全,对一个人的评价怎么能以偏概全呢”

    显然,他是对那些骂他是汉贼的人非常不满。

    刘彻也理解这段话了:“打标签,陷入定势,比如说秦始皇的标签是暴君,所以后人便陷入始皇帝是暴君的定势”

    底下大臣纷纷捂脸,有点道理,但又好像槽多无口。陛下您是不是忘了水镜里的后辈显然对始皇帝颇有好感,说不定人家在后世不存在“暴君定势。”

    “应试教育,是在说他们的科考”这是研究科举研究出条件反射的贞观朝。

    “不错,先生不只是隐士,还是征士节士”反应过来的苏轼开始给偶像正名。

    所以借这首诗,我们要重新了解一下这个人。大家都知道陶渊明有一个从出仕到归隐的经历,我们前面着重讲了两段,分别是他第一次和最后一次出仕,但据考证,这中间他至少还出仕过三次。

    陶渊明执杯的手一顿。

    文史哲不分家,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还是先来扒一扒历史。

    历史

    众位皇帝陛下一下子警觉起来,当即吩咐左右准备记录,曹操等几方势力亦神情严肃,试图从中听到更多与自己时代相关的事。

    陶渊明是东晋诗人,前面还有西晋和三国,我们就从老板说起。

    赤壁之战失败后,老板无力南下,主要势力还是在北方。孙刘友好靠曹操,老板打退了,孙刘联盟就要开始撕逼了,这后面又发生了一系列的事我就不多说了,反正大家都知道,不知道就去看三国演义,当然能看三国志更好了。

    等着听后续的曹操孙权刘备等人

    你别不说啊你好好讲讲啊你们知道我们不知道啊合着我们等了半天就等了个这你这个后辈到底懂不懂什么叫尊重祖宗啊

    破大防了。

    罗贯中寻思了一下,自己的书在后世大概也许好像非常有名

    啥也不说了,水镜结束连夜肝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魏文帝果然不欺我

    最后老板封魏王,都邺城,统领北方;刘备在川蜀;孙权领江东称吴王。虽然这时候汉献帝还是天子,但明显已经成了一个吉祥物,所以实际上是魏蜀吴三分天下,这就是大家熟知的“东汉末年分三国。”

    但是三角形不愧为最稳定的图形,结果就是他们仨谁也奈何不了谁,哪边都不能统一天下,反倒被司马家一把摘了桃子。

    曹刘孙:

    插入书签